内蒙古古钱币到哪里交易?
中国钱币历史悠久,种类纷繁。几千年的货币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华,也撑起了中国的封建社会经济体系。先秦时期,铜钱就成了中国钱币的主流,又被称为泉、布、帛,孔方兄等。秦统一中国后,迎合天圆地方之说,以圆形方孔的“半两钱”作为流通货币。这种规制成了此后的两千多年的铜钱基本样式。尽管后世也偶尔有刀币、货泉(如新莽货币)等出现,但流通范围、时间都非常有限。古钱币一直是国内收藏投资的热点,不少古钱币出现在古玩交易中,价格相比于瓷器、书画等比较低,不过想要辨别和鉴赏古钱币,也需要掌握包括货币史、钱币学及文物、古汉语等知识,喜爱收藏古钱币的人们都知道看钱币一看铜质,二看锈色,三看钱文,四看品相,但具体怎么看,却没有多少人能说的上来,内蒙古云艺轩在古董古玩交易行业中有多年经验,我们能结合自己的藏品、经验,为大家介绍一些古钱币的基本鉴别技巧等知识,帮助大家更好的交易。
不同时期、不同地区,铜钱的配比都有所差别,先秦时期的刀币、布币大多以深红、淡红色的青铜为主,而且币身都比较薄。秦汉、唐、宋这样政权稳定、经济富庶的时代,发行的铜钱原料配比稳定、质量上乘、品相精美。而那些“乱世”如五代十国时期,军阀割据,各种大小政权很多,钱币的样式、质量差异很大,而且总体上比较差,因为连年征战,大部分政权财政困难,铜资源紧张,铸造铜钱的时候,原料配比就不太正常。为了弥补铜的不足,经常降低含铜量,掺入比较多的铅、锡,铸工也不精。另外,明嘉靖之前都是青铜为主,嘉靖之后的铜钱以黄铜为主。例如清代咸丰年间的当五百、当千大钱,宝河局,宝陕局都是以紫铜为主,基本上没有黄铜;而发行量大的当十、当百小钱是以黄铜为主。但宝泉局和宝源局的当五百、当千大钱,一般又分黄铜和紫铜两种,这个比较容易弄混。
在交易古钱币的时候,要先搞清楚钱币的年代,然后从铜质方面分析,看符不符合时代特征。如果在战国刀币、布币出现黄铜的现象,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新仿的、因为那个年代几乎没有用黄铜做钱。铜钱辨别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看锈色、包浆。南方坑口的钱币锈色大都以蓝、绿或者蓝绿相间的颜色为主;而北方大多数地区土壤比较干燥,这里的钱币锈色就是以红、绿、黄,或者红绿黄相间的锈色为主;到西北地区,气候更加干燥,钱币基本上都不带锈,表面直接是铜氧化之后的包浆,古钱币包浆都是有讲究的,里层是包浆,中间一层红斑,表面生绿锈,但作假的钱币经常都会将这三者搞乱,红斑长在绿锈外边肯定就是不对的。还有就是铜钱的磨损状态,传世的铜钱,穿口和外廓经常磨损的地方都非常圆润、光滑。古代的铜钱一般都是用绳子穿起来的,时间长了,穿口就被磨的圆润。另外,一些花钱,也就是辟邪用的压胜钱,会用绳子拴起来长时间佩戴,它的穿口磨损比较严重,也比较圆润。现在铜钱作假的时候,会用滚筒或者砂轮儿、打磨机进行打磨,只能打磨到表面和边缘。尽管表面看起来非常光滑圆润,但穿口里边却磨不到,所以穿口看起来非常生硬。总而言之,要看穿口的磨损状态和表面的磨损状态是否一致,然后仔细看古钱币表面的包浆和磨损程度。